MCPLive > 杂志文章 > SATA 3.0时代即将揭幕

SATA 3.0时代即将揭幕

2009-12-10Jan《微型计算机》2009年11月下

假如没有SSD(Solid State Disk,固态磁盘)的搅局,高传输速率3.0Gb/s的SATA 2.x标准还可以用上很长的时间,毕竟以温彻斯特硬盘蜗牛般的提升速度,要到达这个极限绝非易事。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的硬盘即便到目前为止,也没有超出7200r/min的转速,但是SSD的到来显然打破了游戏规则……而SATA 3.0也许就是业界对未来,专门为SSD产品铺设的高速公路。

纵然现在看来SSD价格不菲,但在高端商务型笔记本电脑中,高性能的SSD已广受追捧,譬如ThinkPad T400s、SONY VAIO X以及苹果的Macbook Air等。英特尔X25-M SSD的读取速度可以达到250MB/s,而这还是比较主流定位的产品。突破300MB/s极限对SSD来说轻而易举,500MB/s指标也是指日可待。

在这个时候,现行的SATA 3Gb/s标准显然已成为瓶颈,解决办法要么就是为SSD开发新的、专门的高速总线,要么就升级现行的SATA标准。前者就是濒临夭折的NVMHCI总线技术,后者则是刚刚推出的SATA Revision 3.0,它可以提供高达6Gb/s的传输速率。

新生儿NVMHCI:缺乏远见之后的“半途夭折”

NVMHCI总线接口(Non-Volatile Memory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,即非挥发性内存主控制接口)是英特尔公司在2007年5月发起的项目,其目标是为未来的SSD制定专用化的高速接口——在此之前英特尔之所以没有首先考虑沿用SATA现有的机制,大概是认为SSD中的NAND闪存芯片都使用并行读写机制,采用并行总线无疑更有效率。这就好比虽然现在计算机的各种串行设备遍地开花(如USB、SATA、PCI-E),而内存依然使用64位、128位(双通道)总线,却没有使用更有效率的串行XDR内存一样,传统的惯性力量是巨大的。


NVMHCI作为板内NAND闪存接口或许无懈可击,但在面对
SSD的压力时,板内NAND加速的方案自然会受到冷落。

不过碍于英特尔的面子,NVMHCI计划仍然获得业界的广泛支持,戴尔、微软等巨头首先参与其中。到2007年秋季,参与该标准制定工作的企业超过25家,其中还包括AMD与NVIDIA。在当时看来,众多企业的支持意味着业界达成了一个共识—NVMHCI将成为SSD或NAND存储设备的专用接口。

NVMHCI的初始速度目标设定在2.4Gb/s,这个速率在今天来看委实过慢。不过当时的SSD刚刚起步,读写速度只与传统温彻斯特硬盘差不多,2.4Gb/s看起来已经非常不错了。从技术角度来分析,NVMHCI项目其实就是在开放式NAND闪存接口组织(Open NAND Flash Interface,简称ONFI)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开发,并希望它能够为各种硬件(如主板、SSD设备、外置NAND闪存设备)提供标准的驱动,并兼容ONFI标准。


当年大红大紫的Hybrid硬盘,终因为成本原因还是被放弃了

英特尔之所以发起这个项目,是因为它计划在芯片组中实现闪存加速功能,也就是当时众所周知的“Robson”计划,迅驰2发布后正式更名为“英特尔Turbo Memery” 。它实质上是一块内置于计算机中的NAND加速卡,用小容量、高速度的NAND设备作为缓冲,以达到提升存储性能、又不会导致成本大幅攀升的目的。英特尔并没有预料到闪存技术与SSD技术会突飞猛进,以至于它的Turbo Memery还没有流行就要被淘汰——因为众多用户青睐性能更好的SSD,当然Turbo Memery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明显也是其出局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
在目前看来,尽管Turbo Memery还未被完全放弃,但它的失败似乎已经成为定局,同样失败的还包括Hybrid混合硬盘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,用户将直接跳到SSD时代,而NVMHCI接口在未来的日子里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。

SATA 3.0:平滑升级的“老树开新花”

SSD以传统硬盘接班人的角色出现,那么SATA接口是顺其自然的选择,这样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将传统硬盘更换为尺寸规格相同的SSD设备。不过,SATA 3.0在标准制定时并没有意料到“搅局者”SSD的出现——制定SATA 3.0规范的工作组成员们更多的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标准的更新、实现传输性能的翻番。按照惯例,新标准会具有很高的宽容度以超出了现实的需要,SATA 3.0高达6Gb/s的速率就有些令人“瞠目结舌”。


SATA 3.0将支持数据、供电功能的一体化连接器,简化了设备连接

与前两代标准相比,SATA 3.0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架构都没有根本性变动,都是采用高频率、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,数据传输是双向、点对点进行的,编码方式为8b/10b模式(即每8bit数据中会增加2bit的校验位)。SATA 1.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为1.5Gb/s,这样实际有效数据传输率就为150MB/s;到SATA 2.0时这一数值则翻一倍到300MB/s,不过它还加入了NCQ原生命令队列功能——该功能通过对读写指令顺序的优化来提升磁盘性能,不过由于SSD的存储机制与传统硬盘完全不同,NCQ功能是完全派不上什么用场的。


NCQ的工作原理就是让优先级高的指令先执行,对于同级指令不一定"先到先得";
而是按照硬盘寻道的原理进行优化组合,让磁头读取效率高化。

SATA 3.0的工作频率进一步提升到6Gb/s,对存储设备来讲,600MB/s的传输率是非常夸张的——即便是现在快的15000r/min SCSI硬盘都远远达不到这一点。除了速度提升之外,SATA 3.0大的改变就是采用数据接口与电源接口结合于一体的新款连接器,简化了数据线与电源线的连接,也让SATA接口变得像USB接口一样的便利。与此同时,SATA 3.0也保持良好的向下兼容性,现有的SATA 1.x/2.x设备都能够工作在SATA 3.0平台上面。这种高度兼容的设计能够保证产品平滑过渡,令终端用户灵活自如,而厂商也无需对设备和接口设施进行大量修改。但是由于传输速率的不同,SATA 2.0标准的组件很多时候无法提供理想的性能,毕竟这些老设备都是只针对3.0Gb/s的传输速率而设计的。如果用户想真正体验到超越3Gb/s的速度和传输性能,那么选择通过SATA 3.0认证的组件就变得非常重要了。


希捷Barracuda XT成为第一款支持SATA 3.0的桌面硬盘

话分两头,SATA 3.0标准中针对NCQ功能也进行了修改,NCQ指令的数目也得以增加。这部分优化重点针对那些需要处理传输大量数据的应用设备,如说在科学建模、预测、工程设计、仿真等领域中就经常涉及到较多数据的传送,对于那些要求连续传输的视频、音频数据,NCQ也具有优先处理机制,即将相应的读写指令排在队列的前面。再者,SATA 3.0同时会优先安排那些正被系统处理中的资源,从而有效提升了系统的执行效率。但这些技术改进所针对的依然是传统硬盘,SSD等基于NAND闪存的高速存储设备无法从中受益。

SATA 3.0在降低传输功耗方面也颇有建树,它采用全新的INCITS ATA8-ACS标准,可以显著改良传输信号的质量,传输功耗也因此显著降低,这将有助于增加笔记本电脑和手持式移动设备的电池续航能力。

物理规格方面,除了将电源接口与数据接口整合外,SATA 3.0还制定了一种更小型化的LIF接口(Low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),它专门针对1.8英寸微硬盘的储存装置以及即将上市的7mm厚度的超薄光驱。


AMD与希捷联合展示的SATA 6Gb/s技术

SATA 3.0标准的开发历时两年,终标准已经在2009年5月26日发布。早在今年3月份,希捷和AMD就在一部电脑中进行联合演示:演示平台采用一款支持SATA 6Gb/s的Bar racuda XT原型硬盘,配备平台则是AMD一款原型SATA 6Gb/s芯片组;对比平台则是SATA 3Gb/s的应用环境。在屏幕显示出的速度表中,用户可以清晰看到两者的差别——基于SATA 3Gb/s接口的硬盘其运行速度为288.55MB/s,而SATA 6Gb/s接口的硬盘其运行速度则高达589.09MB/s,逼近理论极限值600MB/s。

不过话说回来,对于传统的温彻斯特结构硬盘来讲,哪怕是转速15000r/min的企业级产品,其高(连续)读写性能也没有突破300MB/s,就更不要说民用级产品了。至于AMD与希捷联合演示时产生的夸张数字,业内很多人都认为是软件产生(相当于读写硬盘中的大容量缓存,并没有涉及到机械部分)。对技术不了解的用户可能会因此感受到震撼,而我们必须明确指出的是,当前硬盘的机械结构才是瓶颈,而接口升级到6Gb/s也只是未雨绸缪而已。

事故频频:英特尔平台难觅6Gb/s踪影

对于SATA 3.0,作为硬盘企业龙头的希捷态度为积极,它在今年9月22日正式发布2TB容量的Barracuda XT桌面硬盘,支持SATA 3.0标准是大的亮点。不过退一步来讲,SATA 3.0的普及并不决定于硬盘厂商,来自芯片组和主板厂商的支持更为关键。

然而,英特尔对于新标准的态度并不热衷,其第三季度推出的“5”系列芯片组家族无法对其提供支持,这意味着或许要到2010年的下一代“6系列”芯片组中才能见到SATA 6Gb/s。换句话讲,主板厂商如果要想提前支持,那么选择三方控制芯片是唯一的出路——不幸的是,无论是Silicon Image还是Marvell的SATA 6Gb/s芯片,都在应用之前暴露出重大的问题,这给那些意欲先行一步的主板厂商们泼了一大盆冷水。


Silicon Image曾经是业界首批提供SATA芯片支持的厂商之一

Silicon Image是首家推出SATA 6Gb/s芯片的企业,不过它的产品仅采用PCI-E 1.0 x1总线与芯片组连接,也就是仅有250MB/s的带宽,从数值上讲甚至还不如SATA 2.0的3Gb/s,这对于性能提升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。

有鉴于此,华硕、技嘉等主板厂商都选择了Marvell的方案,该方案是沿用PCI-E 2.0 x1总线与芯片组通讯,500MB/s的传输带宽虽然还达不到SATA 3.0 6Gb/s的极限,但至少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性能造成太大的瓶颈。不幸的是,Marvell的SATA 3.0控制芯片随后也曝出问题;Marvell方面承认该产品存在设计瑕疵,使得产品的兼容性、稳定性不佳,进而出现了信号干扰的现象影响了产品的正常工作,终无法达到理想的传输速度。


出现瑕疵的Marvell 6Gb/s控制器芯片

Marvell官方对此作出深入的解释:芯片的设计瑕疵并不在于其串行传输的控制部分,而在于PATA部分——虽然SATA基于串行原理传输,但作为PATA的接班人,SATA仍然与PATA之间有着“密切”的映射关系;假如少了PATA部分的功能,那么SATA平台在安装系统和使用过程中都会遭遇不小的麻烦。Marvell的SATA 6Gb/s芯片恰好就在PATA环节上出了纰漏。更糟糕的是,这个瑕疵出现在设计层面,无法通过简单的驱动修补予以解决,Marvell必须对其进行回炉重新设计。

既然如此,暂时放弃SATA 6Gb/s就成为很多主板厂商无奈的选择,Marvell等厂商也错过了一个绝好的卖点。这样一来,希捷的SATA 6Gb/s硬盘就成了“空有米而找不到锅”,或多或少都有点处境尴尬的味道。Marvell则承诺“很快”推出修复后的SATA 6Gb/s芯片,不至于比P55主板的发布晚太久,换句话说我们仍然有机会在2010年初的时候看到支持SATA 6Gb/s的英特尔平台。

几家欢喜又有几家愁:AMD的捷足先登

原生支持SATA 3.0显然是完美的解决之道,即便三方厂商能够拿出优秀的产品,也不如芯片组原生支持来得干脆,更何况原生支持还具有先天的成本优势。英特尔阵营的支持者们恐怕要等到“6”芯片组时代来临,才能用上SATA 6Gb/s;就目前的情况而言,看来这次AMD有机会先行一步。


AMD的下一代芯片组将支持SATA 6Gbps

AMD计划在SB820、SB850南桥上实现SATA 3.0支持,这两款产品都有望在2010年初上市,替代现行的SB750系列南桥,如果不出意外,我们这次将会在AMD平台上率先领略SATA 6Gb/s的风采。

虽然今天硬盘的速度远达不到要求,但SATA 3.0的到来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,它在提升传输效率(尤其是可以优先安排传输视频、音频等体积较大的文件)、降低传输所需要的功耗、匹配固态硬盘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优势,这也正符合PC娱乐化、小型化的发展方向。

写在后:其实笔记本电脑平台更需要SATA 3.0

尽管从目前来看SATA 3.0现阶段的主要阵地是桌面平台,但我们深入分析之后不难发现,SATA 3.0在笔记本电脑平台中更有机会大放异彩。首先是笔记本电脑的出货量已经高于台式机,其次SSD产品的迅猛发展也将率先在笔记本电脑上找到突破点,现阶段采用SSD产品的多是一些高端商务笔记本电脑机型。现在很多SSD产品都可以达到250MB/s以上的持续传输速度,而在2010年市场上将会出现持续传输速度超过400MB/s且价格也不太昂贵的产品,届时上马SATA 3.0将会是唯一的选择,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应对传输速度的要求。在桌面平台,现阶段追求SATA 3.0虽然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,尤其是温彻斯特硬盘保有量还非常大的时候。但是从未来升级的角度出发,能够支持新标准总归是件好事,只是希望新技术上市不要卖出“天价”才好。

分享到:

用户评论

共有评论(3)

  • 2010.01.19 23:37
    3楼

    对于机械硬盘来说,要达到SATA3.0的速度,相当科幻。

    (0) (0) 回复
  • 2009.12.20 21:30
    2楼

    怎么提高的只是外部的传输速度,内部的好像一点都没发展啊!

    (0) (0) 回复
  • 2009.12.10 17:52
    1楼

    这个玩艺民用市场一时还用不上,不是不好,实在是太贵了,xingji

    (0) (0) 回复

用户名:

密码: